從奈良公園的鹿,陸羽的茶經,再到碳成鑽石,蔣友柏與姚仁祿對談融合的平衡與人心的焠鍊。
幾年前,去了東大寺,
除了驚訝日本古工法的執著,
也看到了未成家前,
其它成員所見。
但除了讚嘆之外,
對於在城市中閒晃的野生鹿群,
產生了濃厚興趣。
似乎,經過刻意的設計後,
人的非自然生活空間,
可以與極自然的其他物種融合在一起。
如果,不是在扮演牧鹿人時,
被一頭熱情的公鹿用力的輕吻了腰間,
我應該會投資很長的時間,
體驗”融合”的平衡。
如今,看著已要退去的傷痕,
後悔因為一點小傷而忽略了交流。
奈良的日本古建築,
不止深植著中國盛唐的工藝基因,
基本就是唐式建築。
東大寺建於西元733年,
那一年,陸羽出生,
也是唐玄宗在位的時期,
日本來唐留學生,許多是僧人。
我對那個時代,
有許多的嚮往,
甚至可以說是鄉愁…。
所以,在奈良漫步時,
總是依依不捨。
可惜,木建築容易毀於火災,
現在的東大寺金堂(世界最大木構造),
是1709年再建的。
我喜歡你說的人與動物「融合」,
相互不怕,才有機會「融合」;
奈良東大寺的鹿園的鹿,
就像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鴿子,
不怕人是出名的…。
2006年春,
我與淨兒在園中漫步,
鹿兒把頭伸進淨兒的提袋,
倒是讓她又驚又喜。
謝謝分享。
如果細細的連結,其實,
設計就是寫出一種融合的formula。
只是像所有實驗一樣,
過程是充滿驚險的。
再加上許多的component
都是掌控在別人手上,
所以更需要有「不怕」的精神
所以就如同您教導的,
以膽大與心細做創意的兩條腿
(重點是雙手的靈活度與腦的成熟度也要夠)
以空想,有可能,
陸羽是起始了一種融合,
而大火,
只是完成了陸羽開始的不怕。
有意思!
陸羽茶經,有十章;
我喜歡第五章「茶之煮」,
談到的「火」與「水」。
關於煮茶生火,
他說:「其火,用炭,次用勁薪…
膏木、敗器,不用之。」
這樣的道理,
運用在「用人」的哲學,也很好;
意思是,用人:
1)要用像炭一樣,
經過焠鍊的人才;
2)實在沒有炭可用,
就用新的木材(新人);
3)絕對不要用有油的木材
(太有經驗,卻已沾染太多氣息的人);
4)也絕對不要用敗器,
壞掉長蟲的木料(陳腐之人)
經過「高溫」焠鍊的炭型人才,
就是你說的「融合」。
深刻的體驗到,
只有承受萬箭後,
才能無懼,也才看得到融合。
畢竟,設計是一種production。
要的不是單一的美感,
而是多元的掌控與配合。
要用對的「料」,
才能有適時適場的茶。
最近進來了幾個新的「炭人」,
因為有家庭的壓力,
加上心中的理想還未死,
表現的出乎意料的「適合」。
但也走了幾個舊的「炭人」,
多數是想要重生為勁薪,
所以選擇出外遊蕩………
可能,燒炭的藝術在於「意願」與「意志」。
一杯好茶,
靠的是正確的使用「意智」。
因為,多數的人,
都只想跳過炭的階段,
直接轉換成鑽石。
造成,弄髒手的意願不高,
承受壓力的意志不足,
破局解惑的意智也不夠。
成就的只是一地故步自封的「創意」。
融合,應從弄髒自己開始…
我們從「奈良鹿」的無懼,
談到「陸羽」的煮茶木料,
實在始料未及;
因緣不可思議,
大概就是如此。
你說:「多數的人,
都只想跳過炭的階段,
直接轉換成鑽石。」
這樣的人,應該多讀物理;
鑽石,又稱為「純碳」,
是極大壓力下,才有機會形成。
因為有買,所以知道,
壓力是鑽石成型的必要因素。
但碳的本質,溫度,時間,
到出土後的奴役、切工、 品牌,
都是成為一顆經典鑽石的必需條件。
又有多少人願意接受
花錢買的婚戒只是一塊碳?
又有多少貴婦可以無懼的對先生說:
『我要投資七,八,個零在「純碳」上』?
我認為,願意無懼的接受真實與表達真相,
才能促成融合。
這也是蘋果與蛇的的由來,
白木怡言的初始。
促成融合,
應從確定本質開始。